莫高窟考名记

    发布时间:2009-05-08 22:52:56  来源:衡州论坛  作者:邓佴愚  点击数:

      ——甘肃行思录之四

        2008年7月28日下午,笔者来到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

        据称“莫高窟”的名字的来由有二说:一说“莫”通“漠”,因为地在此处沙漠最高处,以“莫高”通“漠高”。一说公元366年时,僧人乐僔始在此凿窟造像,终于成就伟业,功德甚高;“莫高”即“功莫高焉”。我希望是第一种说法,但却非常怀疑;因此我坚信:古人是以第二种说法而名之。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492个凿壁而得的洞穴,2415尊彩塑雕像,无以记数的画像以及所刻画的经变故事,藏经洞中的5万多件古代文献,令任何人都震惊其建造规模的宏硕巨大,艺术魅力的无与伦比,文献价值的千古不朽。

        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鱼贯蚁行,解说员忙碌得汗流浃背。人流中东南西北口音交织,汉语外语用不同的声音哼鸣着同样的惊叹。

        我带着妻子,随着儿子,追逐着解说员,追逐着自己的队伍。但我心里始终在悲叹地重复着一句话:在这里,没有我能写的东西。关于千佛洞,在所有相关网站里都有介绍;而余秋雨的《道士塔》一类作品,早已把莫高窟的正史逸事,用武火焖了三天三夜……此刻,文笔拙劣的我,终于深深体会到当年鹦鹉洲上李白的那种无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有诗在上头……”

        像李白那样的诗家文人,面对圣地而无所作,乃奇耻大辱也。我十分庆幸,从来都没有进入文人之列;所以,即使一个字不写,也不会有难堪的帽子落到我的头上,无须有丝毫耻辱感。

        无聊中,我于是又思考起“莫高窟”这个名字来。

        说“莫高”是“漠高”的借用,我认为毫无道理,而且似乎也不须论证。

        说“莫高”是凿窟造像之事“其功莫高焉”,倒是很合乎佛教逻辑,也合乎汉语逻辑,更合乎中国逻辑。

        佛教对僧人,当然希望其所有法众弘扬其教,广播其道,是为集团利益。所以我认为“莫高”二字十分符合佛教逻辑。

        说其符合汉语逻辑,一是因为“莫高”二字或者其造词手法,早已广泛使用。“功莫大焉”,是典型的古汉语句型。二是因为汉语讲究声韵铿锵,“莫高”二字则十分上口。

        再说符合“中国逻辑”。中国人有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就是一旦某人做某件事情满足了部分人或者某个集团的愿望,就会有威权者振臂高呼:“功莫大焉!”并强迫大家接受他的看法!“功莫大焉”,“功莫高也”,“功高盖世”的啸叫,如雷霆轰鸣,令人窒息。

        是的!千佛洞中那一尊尊佛像,眼中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臂上凝结着大漠的沙尘,衣褶沉淀着远古的色彩,姿态摇曳着岁月的沧桑……他们太美丽了,美丽得那样平淡!他们太珍贵了,珍贵得近乎奢侈!

        也许我还是要承认:这所有的加在一起,的确是“功莫高焉”!但那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功劳;也不是一代人、几代人的功劳,而是1642年的积累。那不仅仅是僧人的功劳,也不仅仅是慷慨捐助黄金白银的信徒尤其是巨富信徒和历代封建皇帝的功劳。就像金字塔和万里长城,它是奇迹,更是百姓血汗和民众生命的涅磐……

        人生充满了苦难,佛给信佛的人们带来安慰。但是,佛的数量和美丽的程度给人们带来的安慰,能成比例地增加吗?

        我知道,“莫高”就是“功莫高焉”,但我对此不敢苟同。

        世界上真正的“莫高”,应该另有所在,或者还在我们的憧憬之中!

        走出千佛洞,远处的三危山,在酷暑的阳光下,似乎要燃烧了。

        我的心却冷冷地,几乎停止了思索……

[!--temp.pl--]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