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现象的巅峰之作——读慕洁摄影作品

    发布时间:2010-07-14 16:16:05  来源:衡州论坛  作者:安邦先生  点击数:

         好友慕洁的博客眉头上有这么一句话:“只要你付出了,终究会有回报。”信乎!

    作为山西歌舞团的专职舞台摄影师,工作的便利自然是可以造就出一个高级摄影师的。然而,我深信,仅仅只有工作的便利绝对造就不出出类拔萃的摄影艺术家。从慕洁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自己那份工作的兢兢业业;不难看出她对祖国山山水水那份热爱;不难看出她对艺术的那份孜孜追求;不难看出她对自己艺术生涯的精益求精!大抵因为如此,她的作品,在给人以艺术美感的同时,也往往让人在震撼中感到不断的创新,从而让人在读她的作品时永远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9年12月21日,值我2009年11月27日开博不到一个月,那时我博客上的博文很少,便希望从朋友那里引用点东西以装潢门面。或许我太用专业审美眼光看待网络作品的原因,到处寻觅竟所获甚少。正当我充满失望之际,乍然看到慕洁女士的作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不禁大喜过望。于是引用后以《【安邦品评】羡叹慕洁女士的摄影作品》为题,欣然写下了如此诗句:“自古骚客多悲秋,缪斯常吟凋零愁。惟有冰心禅其妙,姹紫嫣红正绸缪。”
        慕洁女士的那幅“枯荷”确实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我在与粉画家吴锡安的探讨中,曾经总结了“枯荷”摄影作品的绝妙根源:“画如景易,景如画难,这几幅作品的视角太棒。”——确实,几枝残荷,在艺术家独特视角和独特摄影手法下,竟如同水墨山水画一般充满神韵了。
        真正的艺术殿堂永远有种吸引人神往的魔力,于是慕洁女士的博客就成了我时常接受美的熏陶和寻找创作灵感的最佳去处,于是在一次次的“奔波读美”中,一个我从来不曾去过的山西竟生动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既有西北快乐的小伙,也有凤凰古城的老妈妈;既有巍巍的太行,也有静谧灵秀的汾河湿地小景……在慕洁的摄影艺术世界里,平遥的袅袅炊烟,怡然的天鹅情趣,开在山崖的红杜鹃……无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无不让我们在审美之外油然产生一种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或许因为慕洁女士的作品对我影响如此深刻吧?在我平生第一次去山西的途中,当西北苍劲之风迎面扑来的时候,我眼前竟浮现出慕洁的镜头来,于是兴之所至写下的《山西行》,竟不由自主地以“难怪慕洁常夸”作为豹尾。特附录《【安邦之吟】山西行》: 

    长夜寂寞卧车中,
    冷月不伴夜话。
    迷迷盹盹方入梦,
    喧声又渐闹:
    已是燕赵天下。

    两边高坡争竞现,
    残雪披霞。
    黄土缀墨棘星点,
    偶有窑洞半山挂。
    稚童循野径催羊,
    耄耋伴炊烟遛达。
    如画!真如画!
    难怪慕洁常夸!

        慕洁就是这样,通过她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影响,然而她近期对我的震撼却在于她艺术追求上的更上层楼!2010年4月29日,当我突然看到慕洁的《大提琴演奏家》时,我一直不相信存在的“大卫综合征”竟在我身上奇迹般地出现了!那令人眩晕的艺术感染力竟让我心跳加速而头晕目眩!于是强摄心神地引用后以《【安邦品评】慕洁摄影:大提琴演奏家》做了如下简单评论:“让人从静态画面中感受到动态音乐之高妙,此通感现象最绝佳的阐释。读音乐,高妙之境界也。叹服!”
        通感现象,也称为通感(synaesthesia)在心理学上又称“联觉”,是指人的各感官(如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的感知被打通或功能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感到,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这其实就是通感现象,但往往是在人们无命名和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文学艺术的创作,往往采用通感手法,从而使感受者的感官打破有界感觉的限制达到最大程度的无界感知。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文学艺术家都属于刻意地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所以联通各种感觉的效果总是达不到最高的效果。——慕洁的作品何以竟让我产生了“大卫综合征”现象呢?毫无疑问,她是通过高妙的手法,在不着痕迹打通了人的各种感官联系,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她高妙的作品。
        请看(作品):

        静静地读上面的优美作品,她虽然仅仅是个静态的画面,但你却偏偏看到动态的音乐流动;她虽然只是你用眼睛可以阅读的,但你方佛就听到了曼妙之音;那温存的颜色就是那么让你感到温暖;而飘忽流线所组合而成的朦胧状态竟让你嗅到了馨香……是蓝色的多瑙河吗?还是莫斯科郊外的夜晚?……
        在慕洁女士的博文中,有一篇《 林慕洁的抖晃拍摄法》的文章,大致介绍了她独创的这种摄影手法。根据谷威的总结,基本的要诀大致应该是:“她拍摄的舞台演出,大都采用快门优先模式,以较长时间曝光,聚焦之后,在景深范围内,瞬间向前抖动一下,使画面凝固,保证了被摄主体有个清晰的影像,接着便来个左右晃动,把影像拉出虚影。这一抖一晃有两个前提,一是在曝光时间之内,二是在景深范围之内。有时候她也采用两次或两次以上曝光方法拍摄,先实后虚,或先虚后实,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拍摄技法,必须都在黑背景下。舞台拍摄时,被摄主体可衬在深色幕布上。抖晃法和两次曝光的目的就是要使画面有虚有实,虚实相互衬托,使画面活起来。---谷威”大概基于以上手法,慕洁女士把这种拍摄方法取名为“抖晃拍摄法”。坦率而言,看到这个名字之后,我是有点失望的,依稀看到一盘鲍鱼装进了羊肉泡馍的器皿里。其实,这种拍摄法完全可以有个更艺术的名字,即使称呼为“通感拍摄法”,也很有“朦胧诗”的艺术感觉。
        好了,信马由缰到这里,我似乎还有点在题要说。在“2010(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中,慕洁朋友的《看得见的旋律》在专业“艺术类”入围了。朋友们知道:我是个不喜欢违背自己意志的人,也绝不人云亦云,更不喜欢为别人拉票。但林慕洁女士的作品确实达到了美轮美奂的程度。我一直认为:让真正的艺术为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文明一点。所以我特意推荐慕洁女士的作品,并请朋友们投票支持。

     

      大家如果喜欢,请进网站 http://23gz.cpanet.cn/index.php?author.info.aid.590  投她一票!

[!--temp.pl--]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