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石鼓书院记》铸就全过程

    发布时间:2007-10-26 14:48:34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2007年9月18日,重修石鼓书院落成剪彩并对外开放。石鼓书院以美丽迷人的新姿,将迎送海内外千千万万的来往宾客。石鼓书院是在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之下,全市人民全力支持的文化结晶,是工程人员、各方面专家辛勤劳动的结晶。《重修石鼓书院记》就是其中的体现,是我市资深作家陈季春、著名书法家陈文质受市委、政府之托,联手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惊世之作。今年4月份,陈季春接受任务后,日夜兼程四处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走访,倾听有关专家意见,5月形成第一稿,经反复修改,6月24日形成了763个字的第二稿,7月7日经领导专家再次审核,最后压缩为738字的第三稿,也就是最后一稿。一稿确定后,现年66岁的书法家陈文质老师冒着酷热爬在家里书台一字一句地认真书写,腿痛了揉一揉,接着又写,整整写五天才完成。第二稿是茶香园总经理曾丽民邀请陈老师到茗乐轩书写完成,用了四天,作品长4.2米、高1.62米、763个字。第三稿也是在茗乐轩完成,长4.2米、高1.62米、738个字。二位陈老师联手创作为传承衡阳悠久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原文于后]

      

     重修石鼓书院记       

    公元二零零七年,岁次丁亥春,重修石鼓书院,爰作文为记.
    石鼓山高二十丈余,居雁城之北,峙江河之险,汉孔明于此督师。唐齐映创合江亭,韩愈赋诗,宪宗元和年间,李宽傍寻真观筑庐读书,曰李宽中秀才书院,宋至道三年,李士真重修书院,景佑二年,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岳麓、睢阳、白鹿洞齐名。朱张执鞭,船山遗韵,六朝古迹,数度新修,集风骚八面之名贤,标书院千秋之品位。
    嗟夫!公元一九四四年,侵华日寇陷衡阳。石鼓遗迹,荡然无存。千载名黉虽毁,然一支学脉不衰。一九六五年,建公园于废墟。二零零三年,拓广场于山麓。二零零六年,政民同心,重修书院。耄耋老者,垂髫少年,各界捐资,和谐通达。后人贤而家道旺,期孟邻而居里巷。众望孚而国运兴,重教化以灿乾坤;
    今重修书院,《清泉县志》为蓝本。木之结构,精致古雅。白墙青瓦,反宇飞檐。蒸湘名胜,画刻牖扉。朱陵洞诗,千秋吟咏。青草桥酒,一酌古今。长廊碑刻,以观沧桑。广西移杏,可见遐龄。立草桥,看石鼓,江流百舸,山拥群楼。书院广场,桥连一体。过拱桥,入山门,谒宋李忠节公,拜汉诸葛武侯,爱国之志肃然而立,忠义之情油然而生。仰大观楼,气势恢宏。前立孔子铜像,以赡儒祖之尊。楼设讲坛,壁像七贤;阁有藏书,以备读者。伫合江亭,倚山临水,蒸环其左,湘挹其右,耒横其前,三水汇一。山立中流砥柱之势,亭开东海龙门之光。睹蒸湘二水,蒸浊湘清,天水同源,谁为之浊?合泾渭云亭,清流应比清心易;掀江天浪卷,涤垢何如涤俗难。石鼓浪槌,声洪教铎。两行雁字排云纸,一泻文澜逼洞庭。白鸥群,比翼逐风帆隐浪;绿净阁,盈樽对古塔交辉。置身楼上,壁立书山几叠,帘掀学海千重。看喷薄一轮,漓湘二注,五岭遥横,唯衡独秀,三元合和,万象森列。
    千年书院重修,一代传人崛起。施仁政以复兴,启后昆而励志。身磨体魄勤磨墨,书读圣贤细读人。人之正,以义抗威。官之正,瘦己肥民。处窘者,焉能改节。仁义者,博爱为民。从戎者,为国献身。主政者,登极思麓。国心乡思,魂牵梦绕。崇仁义而尚德,备方圆则有成。皓月升天犹照水,闲云出岫总依山。世呈明时倡国学,天降大任于吾曹。学丰翅羽远,足胜旅途长。相思游子心相许,不信衡阳雁不回。

    作者:陈 季 春

[!--temp.pl--]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